臺北當代展覽|探索《NEXUS—加勒比海地區錄像與新媒體藝術

臺北當代展覽|探索《NEXUS—加勒比海地區錄像與新媒體藝術
展覽介紹

台北當代藝術館這次帶來的《NEXUS—加勒比海地區錄像與新媒體藝術》展覽,是館內首次展出來自加勒比海地區當代藝術家的作品。
「NEXUS」的意涵是「連結」或「核心」,希望透過藝術的力量,探討當前全球政治議題,並穿透加勒比海地區的表象,激發出人們對全球生態系統永續發展的重視。

 

臺北當代展覽|探索《NEXUS—加勒比海地區錄像與新媒體藝術

策展人介紹與背景

策展人莎夏.迪斯(Sasha Dees)是一位來自荷蘭的策展人,她透過這次展覽,不僅展現了加勒比海地區的藝術作品,也反思了荷蘭殖民歷史和全球政治對這些地區的影響。17世紀至1940年代,荷蘭在遠東的臺灣和遠西的加勒比海地區進行殖民活動,對兩地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。
透過這次展覽,莎夏希望能引起觀眾對這些歷史和現實問題的關注,並探討全球化帶來的挑戰和機遇。

臺北當代展覽|探索《NEXUS—加勒比海地區錄像與新媒體藝術

臺北當代展覽|探索《NEXUS—加勒比海地區錄像與新媒體藝術

臺北當代展覽|探索《NEXUS—加勒比海地區錄像與新媒體藝術

展覽內容與特色

展覽中集結了來自五個國家的七位藝術家的作品,透過錄像與新媒體藝術,揭示了加勒比海地區的歷史和當前面臨的全球性議題。
這些作品探討了跨區域勞動力、移民經驗、氣候變遷、政治抗議、身份認同及永續發展等主題,並希望激發臺灣觀眾對這些議題的思考。

臺北當代展覽|探索《NEXUS—加勒比海地區錄像與新媒體藝術

臺北當代展覽|探索《NEXUS—加勒比海地區錄像與新媒體藝術

臺北當代展覽|探索《NEXUS—加勒比海地區錄像與新媒體藝術

臺北當代展覽|探索《NEXUS—加勒比海地區錄像與新媒體藝術

其中,克里斯多福.科澤爾(Christopher Cozier)的作品《我們四周—它處是開始也是結束》(All around us - elsewheres are beginnings and endings)聚焦於遷徙勞動者的困境,通過錄像捕捉跨國勞工的聲音和生活現狀,讓人深刻體會到全球勞動力移動的現實。

馬克薩恩.丹尼(Maksaens Denis)的《我的夢境》(Mes Rêves / My Dreams)則以古典音樂和槍聲的碰撞,呈現了海地的暴力、壓迫和貪婪歷史,激發觀眾對社會現狀的反思。

納迪亞.哈金斯(Nadia Huggins)的《大約沒未來》(Circa No Future)則以創意手法記錄了少年們在海中的互動,探索加勒比海地區的青春期陽剛氣質與自由的連結,讓觀眾感受到一種純粹的自然力量和自由的美好。

在展覽中,我最受震撼的是雪埃莉.伊曼紐爾森(Sharelly Emanuelson)的《公民》(Siudadanos)。
這部作品讓觀眾被聖馬汀島的影像所包圍,颶風貢薩洛侵襲後的紀錄畫面,伴隨著各種自然和人為的聲音,形成一種強烈的沉浸式體驗,讓我切身感受到環境災害對當地居民的深遠影響。

另一部讓我印象深刻的作品是羅戴爾.沃納(Rodell Warner)的《植栽生態瓶》(TERRARIA),這是以非同質化代幣(NFT)形式呈現的數位創作。
影片中虛擬3D植物置入玻璃物質般的影像,討論了數位複製品與自然、生命和保育之間的關聯性,這讓我對數位藝術與生態保護的結合有了新的理解。

臺北當代展覽|探索《NEXUS—加勒比海地區錄像與新媒體藝術
《NEXUS—加勒比海地區錄像與新媒體藝術》展覽,不僅是一次視覺和聽覺的饗宴,更是一場思想的洗禮。
策展人莎夏.迪斯巧妙地將加勒比海地區的歷史、社會問題和當代藝術結合,讓觀眾能夠從不同的角度理解和反思這些議題。

這次展覽讓我深刻感受到,不論是臺灣還是加勒比海地區,我們都面臨著類似的全球性挑戰。透過藝術,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彼此的處境,並尋找共同邁向永續未來的途徑。

arrow
arrow

    meruc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